项目简介
突发环境事件是指由于污染物排放或自然灾害、生产安全事故等因素,导致污染物或放射性物质等有毒有害物质进入大气、水体、土壤等环境介质,突然造成或可能造成环境质量下降,危及公众身体健康和财产安全,或造成生态环境破坏,或造成重大社会影响,需要采取紧急措施予以应对的事件,主要包括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等突发性环境污染事件和辐射污染事件。
项目背景
近年来,突发环境事件频发,对人民身体健康、生命安全造成了很大威胁,对社会公共财产造成了较大损失。为了加强风险防控、强化应急处置、保障生命财产安全,国务院、国家环保部、省环保厅等各级部门先后颁布了多个法规文件,明确要求:
1、相关建设项目申请试生产、验收时,建设单位应将企业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备案材料一并提交。无《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备案登记表》的,各级环保部门不得批准其投入试生产、验收。(《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环发[2012]77号,2012年7月3日第十六条)。
2、向环境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生产、贮存、经营、使用、运输危险物品的企业事业单位,产生、收集、贮存、运输、利用、处置危险废物的企业事业单位,以及其他可能发生突发环境事件的企业事业单位,应当编制环境应急预案,并报所在地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国家重点监控企业的环境应急预案,应报所在地省级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备案。(《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暂行办法》(环发〔2010〕113号)第七条、第十五条)。
3、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认真落实《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督促企业将环境风险评估报告作为编制修订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的重要依据,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共同备案。(《2014年全国环境应急管理工作要点》(环办〔2014〕16号)第二点第四小点)。
4、加强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管理办法》(国办发〔2013〕101号)和环保部关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管理的有关文件精神,指导督促较大以上环境风险企事业单位开展环境风险评估,编制针对性、实用性、操作性和衔接性强的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环境风险评估报告作为企业编制修订突发环境应急预案的重要依据,与突发环境事件应急预案同时备案。
编制目的
1、通过对企业实际情况的调查,分析其可能发生的突发环境事件类型以及可能产生的环境危害后果及严重程度,全面分析企业环境风险源情况。
2、全面评估企业现有应急能力,提出应急队伍、应急设备、应急物资的改善方案,并予以落实,切实加强企业环境应急管理能力,全面预防突发环境事件的发生。
3、建立健全突发环境事件应急机制,提高企业应对突发环境事件能力,确保事件发生时能够及时、有效处理事故源,控制事故影响范围,减少事故损失。
4、降低企业突发环境事件所造成的环境危害。通过突发环境事件的应急处理、环境应急监测、事件信息的及时发布、受影响人员迅速转移等措施,将事件所造成的危害降至最低。
5、通过应急预案的编制,提高企业的环保意识和应急意识,并通过应急物资、设备的落实和环境管理制度的完善,提升企业的环境风险管理水平,降低企业环境风险发生概率。
编制程序
预案编制包含3个阶段,1、对企业进行突发环境事件风险等级进行评估;2、开展环境应急资源调查,收集和掌握本地区、企业第一时间可以调用的环境应急资源状况,为企业建立健全重点环境应急资源信息库,加强环境应急资源储备管理,促进环境应急预案质量和环境应急能力提升;3、针对各级各类可能发生的事故和所有危险源制定综合应急预案、专项应急预案和现场处置方案,并明确事前、事发、事中、事后的各个过程中相关部门和有关人员的职责。
综合应急预案是从总体上阐述事故的应急方针、政策,应急组织结构及相关应急职责,应急行动、措施和保障等基本要求和程序,是应对各类事故的综合性文件。
专项应急预案是针对具体的事故类别(如车间火灾、危险化学品泄漏等事故)、危险源和应急保障而制定的计划或方案,是综合应急预案的组成部分。专项应急预案应制定明确的救援程序和具体的应急救援措施。
现场处置方案是针对具体的装置、场所或设施、岗位所制定的应急处置措施。现场处置方案应具体、简单、针对性强。现场处置方案应根据风险评估及危险性控制措施逐一编制,做到事故相关人员应知应会,熟练掌握,并通过应急演练,做到迅速反应、正确处置。
预案评估及修订
企业应急预案应按照国家、省、市相关要求,进行预案评估计修订。
内部评估:企业每年至少对预案进行一次评估,由总指挥主持,评估内容有:应急机构是否完善、应急资源是否充分、应急措施是否得当等。
外部评估:企业每三年对预案进行一次修订,修订完成后由企业自行组织评审会议,参加会议人员由当地生态环境局领导、专家组成员、周边企业/居民代表、企业人员及编制/修订人员等组成,评审通过后报送当地生态环境局经过备案并发布。